当前位置:首页 > 红旗平台 > 正文

濒危动物有哪些及其保护措施

摘要: 濒危动物有哪些 濒危动物列举如下:1、夏威夷雁属雁形目鸭科,是加拿大黑雁迁徙到夏威夷以后进化而成的不会迁徙的陆栖雁。翅膀较短,脚...

濒危动物有哪些

濒危动物列举如下:

1、夏威夷雁

属雁形目鸭科,是加拿大黑雁迁徙到夏威夷以后进化而成的不会迁徙的陆栖雁。翅膀较短,脚上部分有蹼。夏威夷黑雁体长约65厘米,有灰色和褐色的栅格羽毛。颈上有黑色的条纹,黑色的脸。以浆果和野草为食。

2、睑虎

科学家对凭祥睑虎的生态学知之甚少,它们主要分布在广西和越南边境处多岩石的森林和灌木丛林中。近几年来,由于体色特别,凭祥睑虎在宠物贸易中变得越来越流行。

3、黑嘴喜鹊

它们被视为害鸟,在美国一直受到人类的迫害。黑嘴喜鹊生活在美国西部的大片地区,是四种尾长超过体长一半以上的北美鸣禽之一。长期以来,喜鹊在美国一直受到人类的迫害,它们被视为害鸟,或者猎禽的对手。有几个州甚至为捕杀喜鹊提供赏金。

濒危动物保护措施:

1、保护濒危动物的根本性措施就是保护其栖息地,而保护栖息地的主要途径是建立自然保护区,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不仅可以保护濒危动物及其栖息地,而且还可以使其他种类的野生动植物得到很好的保护。

2、开展驯养繁殖,驯养繁殖是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濒危动物资源的一条有效途径。发展人工繁殖种群,既可防止或延缓有关物种的灭绝,又可满足人民的生产生活需要,减少对野生种群的猎捕压力,还可为实施再引进工程提供种源,重建或壮大有关物种的野生种群。

保护濒危物种措施

由于人类的活动,造成许多物种处于濒危状态,而物种的消失会破坏生物链,所以要制定好 措施 保护好濒危的物种,保护环境,保护地球。下面就由我为大家推荐保护濒危物种措施的 范文 ,欢迎阅读。

保护濒危物种措施篇1

“截止到2009年底,我国共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62处,总面积近320万公顷,使70%的野生大熊猫个体得到有效保护,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发展到近1600只,野生大熊猫濒危状况得到有效缓解。而白鳍豚同样作为我国的独有物种,1980年代初有400多头,1990年调查时有200来头,至1995年不足100头,进入2000年的时候,据估计白鳍豚大概仅剩二三十头了,被列为世界级的濒危动物,而目前的濒危等级为功能性灭绝。”

还记得小时候看过一个叫“SOS东方美人鱼”的电视剧,主要是呼吁人们对白鳍豚的重视和保护。转眼十多年前过去了,白鳍豚已经被宣告功能性灭绝了。这种呼吁和宣传似乎显得非常的无力。同样是濒危物种,在感性角度来看也都是招人喜爱的动物,但是白鳍豚和大熊猫的命运却相差甚远。也许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是两者的物种特征或者生活环境决定了保护的难度和结果上的差异。但是在我国或多或少,大熊猫由于被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义而获得了“优待”。很多人知道中国的大熊猫,但是却少有人知道中国的白鳍豚。

和环境污染不同,生物多样性问题似乎离人们的日常生活很远,所以人们往往认识不到物种快速地、不正常地灭绝对于整个地球和人类有着怎样的影响。除了一些热爱自然的人出于感情而为那些灭绝的物种伤感之外,更多的是科学家在单方面地告诉人们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很多相反的事实:日本仍然在大量地捕鲸,墨西哥漏油事件威胁到了很多生物的生存环境,联合国的 报告 称本世纪三分之一的物种面临灭绝。提出保护濒危物种的 口号 本身很简单,也容易获得人们的认同。但是到底应该怎样去保护这些濒危物种?面临那么多要灭绝的物种,我们又应该选择去保护哪些呢?

物种的生存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它与环境污染以及环境破坏都密切相连,这导致濒危物种的保护是个很复杂的问题。每个珍贵物种的背后都有着巨大的经济利益来驱使人们不顾其灭绝的危险而一再放纵自己的行为,所以使得物种非要到达濒危的状态才会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是往往为时已晚,然后我们也只能为它们的灭绝而一声叹息。如果人们为了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而捕杀某些物种,那是没办法避免的。但是如果人们这种需求并不是必要的,而是过度的,那么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就可以考虑采用经济、法律手段等来惩罚某些行为,进而引导人们的行为向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方向发展。

举国注目的“周老虎”案中,如果拍的不是野生华南虎,当事人大概也不会拿假照片说事儿。在网络上各类专家和网民的激烈争论背后,透露出来的是一个物种的悲哀。查一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和《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会发现作为一个普通人能够想到的几种野生动物名称,竟然无一例外地赫然在列。这也就是说,在哺乳类、鸟类、两栖类、爬行类和鱼类当中,似乎濒危的野生动物才是大多数,而不濒危的反而成了少数。动物尚且如此,遑论所受关注更少的野生植物了。豢养在笼子里的几只有限的动物并不能够说明人类保护了某个物种,有时甚至连保障这些动物的健康和安全都很难说得上。沈阳野生动物园的东北虎悲剧已经说明了这个问题。各地动物园中被拿来与人留影的小狮子、小老虎蜷缩在墙角簌簌发抖的样子,往往令稍有同情心的人感到揪心。

保护濒危物种,必有其基本前提,即地域空间和自然条件。这两个方面都可以拿来大作 文章 。我国目前的野生物种保护模式主要是建立保护区,但是检索一遍《全国自然保护区名录》就会发现这些自然保护区大多又同时是风景名胜区、旅游景区。国家缺乏调整自然保护区监管、保护和利用关系的专门性法律。国务院林业、农业、地质矿产、环保、水利、海洋等有关主管部门都在不同程度上对自然保护区享有监管职权。多头管理,反而难以获得监管实效。一些地方政府为了争取更多的资金扶持,也会重复拿着同一区域,换着名字地去申报不同的保护项目,毕竟对于争夺旅游资源来说,噱头最重要,而在审批环节中,这些区域不过是写在文件上面的地名而已。结果是保护区越设越多,野生动植物物种却不断加速灭绝。甚至于保护区还设在那里,但受保护的物种却早已消失了。

除了制度方面的问题以外,人类的某些生活习俗也是阻碍野生物种保护工作取得实效的另一重大障碍。某些人爱吃,而且喜欢抱着猎奇的心理去吃一些平日不常见的东西。有观点认为07年爆发的洞庭鼠患的主要原因也包括人类吃完的湖区周边的蛇。活跃在以广州为代表的各地野味市场更说明了这种爱吃的生活习俗对野生物种繁衍所带来的毁灭性伤害。当短期经济利益而不是恒定的价值或者意识形态被用来作为行为动机时,所谓的纯粹公益事业往往是第一个遭到抛弃的对象。没有赖以生存的栖息地,丧失了维系繁衍的种群数量,濒危物种保护的前景并不光明。

前两天看新闻,美国环保主义者对总统奥巴马在采访中打死一只苍蝇感到愤怒,特地送了一个电蝇拍去白宫,希望总统不要这么残忍。 记得何祚庥院士曾经质问过环保主义者,如果你单独一人面对一只老虎,它向你扑了过来要吃了你,你打不打虎? 如果谱系的一边是极端的环保主义一边是极端的功利主义,那么,站在人类历史发展到如今的这个落脚点,比较合适的态度恐怕还是中庸,从自己做起。

但面对动物保护,特别是濒危物种保护这个话题,在日常生活中贯彻从自己做起这个理念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据说这个世界上,如今每几分钟就有一个物种告别我们,但活了这么多年,我们很难在现实生活里遇到这样残酷的现实——作为某物种的最后一只动物,死在你面前。真相因为遥远而失真。 希腊神话里的卡桑德拉,神灵对她下咒:你能看到未来,但无人信你的话。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最后的阵地是哲学,而哲学恰恰是我们最说不清的领域。

面对环保的话题,特别是这样一些与我们似乎密切相关但却很难有直接的要害关联的问题时,我总觉得无话可说。或许,洪水退去,让我们再从一片新的橄榄叶开始吧,如果那时我们还存在的话。

被称为“长江里的大熊猫”的白鳍豚,却有着和大熊猫截然不同的命运。与野生大熊猫濒危状况得到有效缓解相反,目前白鳍豚的濒危等级为功能性灭绝,甚至很可能已经灭绝。事实上,我国早就宣布白鳍豚为濒危物种,野生动植物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形成,长江上也设立了国家级白鳍豚自然保护区以及白鳍豚保护站。但是白鳍豚的数量还是以惊人的速度急剧减少。白鳍豚的灭绝真的是种必然吗?

科学家已经证实,白鳍豚处于长江水生生物食物链的顶端,在长江水域中没有任何天敌,灭绝并不来源于自然原因,而是来自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和破坏。捕捞、水上运输、水利工程和水污染都在破坏白鳍豚的食物资源和栖息地。而对栖息地的依赖直接导致了白鳍豚的减少和灭绝。白鳍豚的灭绝并非像科学家宣称的那样,是因为没有找到有效保护措施,没有掌握人工 饲养 的 方法 。科学家们有能力拯救大熊猫,就应当有可能找到保护其他濒危物种的方法。显然,最直接有效保护白鳍豚的方法,就是提高长江流域水质、限制捕捞和航运、保持航道畅通,这却恰巧与经济发展的追求相抵触了,而这已经不是科学家们可以决定的了。

相比之下,大熊猫是幸运的。大熊猫的栖息地通常是山区,对大熊猫的保护不需要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而大熊猫“国宝”的头衔,人们对大熊猫的喜爱和观赏需求,只会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甚至政治利益。这种双赢当然会吸引更多的技术和资金投入。难怪大熊猫可以被“收养”,住“别墅”,吃精心准备并消毒的竹子,还不时“相亲”, 出国 “交流”。白鳍豚自然不会有这种待遇,一个看不出经济价值、影响经济发展的物种,再稀少,也显不出珍贵。在这样的价值判断下,白鳍豚的灭绝成为必然。

白鳍豚的灭绝预示着其他濒危物种的可悲前景。如果不能深切 反思 ,把握保护濒危物种的最后机会,人们最终只能通过标本和图片来认识曾经美丽和多样的世界。而当过度的开发和利用使得环境无法支持人类生存的时候,人类将成为下一个濒危物种。

2010年初,惨剧发生在沈阳森林野生动物园里。11只东北虎在3个月时间内相继死亡,死因是东北虎进食太少而被饿死。这出悲剧,一经媒体曝光,立即引起轩然大波。东北虎属于我国Ⅰ级保护动物,并且与苏门答腊犀牛、西方灰鲸、红狼等共同被列入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IUCN)的全球十大最濒危动物红色名单。如此珍贵的物种,不幸丧命于本应能够得到较好照料的野生动物园里,难免让人不解:究竟是什么酿成了这场悲剧?

目前,我国对东北虎的保护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东北虎的栖息地建立保护区,另一种是采取动物园形式的异地保护方式。动物园的管理又存在两种基本形式:国家运营和私人运营。两种形式各有其优劣之处,一般而言,国家运营有较强的财政保障,但容易给政府带来财政负担,也可能出现实际管理人缺位现象;而私人有较强的主动性去管理动物园的日常经营,但由于私人运营的主要目标在于盈利,所以难免会把保护动物的目标放在第二位。

国家运营抑或私人运营,很难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全国三十多家野生动物园,绝大部分是采取了政府招商、企业投资运营的形式,沈阳森林野生动物园就采用了这种形式。同时,国家运营的野生动物园也存在,比如上海野生动物园。因而,问题的关键可能不在于由谁运营,而在于如何对运营中的动物园进行监管。怎么确保国营动物园的管理人员不会懒懒散散、敷衍了事,怎么确保民营动物园的管理人员不会利益熏心、唯利是图?据媒体披露,在此次东北虎死亡事件中,政府每天拨付的饲料款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用在了动物身上;动物园的门票收入如何被使用也无从知晓。私人运营并不是政府撒手不管,运营中的监管确是一项理应由政府有关部门承担的艰巨任务。

沈阳森林野生动物园东北虎饿死的悲剧情绪逐渐烟消云散,而有关人员管理不当、监管不力的行为如何处理仍无消息。或许,再怎么濒危的物种,也没有人的官途、钱途要紧。倘若如此,那真是另一种不可言表的悲哀。

保护濒危物种措施篇2

一、濒危物种的概念

什么是濒危物种?从字义理解,是指接近危险状态的那些物种。科学上说,是指种群小,野外数量不增的生物类群,这里有两层含义,其一,种群小,是指组成该物种种群总量的个体数量少,或者数量有限。但如果要问种群数量要低于多少才能认为是数量少呢?我们认为,不同的生物种类应有不同的准则。近年来有人提出最小有效种群的概念,有助于对此的理解。其二是野外数量不增。对有的长期适应进化,处于自然平衡状态的种群,其数量可能是不增的,对于有的受环境胁迫和人类干扰而处于退化状态的种群,其数量也可能是不增的;野外数量不增,可能意味着数量平衡,也可能意味着下降,如果这样的种又是上面所指的小种群,那么,就可称之为濒危物种。但真正要确定濒危物种,还要靠相关领域的专家集体完成。目前,确定一个物种是否是濒危物种的依据主要有,一是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编制的濒危物种红皮书(Red Data Book)及其相关的红色名录。二是根据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制定的濒危物种名录;三是《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名录》,该名录是国内有关专家,参考IUCN红皮书的内容,制定国内的红皮书,而后,以此为基础,根据我国有吴生物保护的法律而制定。在上述几种不同的名录中,对濒危物种又各自分为不同的等级。例如,我国出版的动物红皮书使用了灭绝、濒危、易危等级别(解众,汪松,1995;解众,陈焰,1997),不同濒危等级的制定可用于不同的场合。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物种的濒危状况处在经常的变化状况,上述濒危物种名录需要不定期更新,这要有相应的专家组织来完成,表1是我国红皮书中选定的濒危动植物种类。通过与我国现存各类生物物种相比较(钱迎倩,1994),大致反映出不同类群生物的濒危状况。

二、濒危物种的保护

物种的保护,一般有三种主要类型,即自养保护、圈养保护和基因保护。

自养保护,即保护区保护,是指自然生态系统状态下保持物种的自然生长状态,使之不受环境及人为活动的干扰。建国以来,我国的保护区事业有很大的发展。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类型主要有四大类,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区、珍贵植物及各 种植 被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历史遗迹保护区。从1956年开始建立我国第一处自然保护区,截至1992年9月,中国已建立保护区708处,总面积5609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5.84%(李渤生,1994);截至1996年底,中国已建立保护区7”处,总面积7185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7.19%(政府白皮书,1996)。《生物多样性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的颁布为物种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

圈养保护,即公园保护,指利用动物园、植物园以及相关的国家公园将动植物限制在特定范围内进行保护。以动物园的发展为例,1985年中国动物园协会成立以来,我国动物园发展很快,目前全国动物园和公园动物展区有170多处,其中具有一定规模的动物园有28个(李渤生,1994)。动物园的建设和发展为濒危动物设立了避难所,对动物的饲养、繁育、实验动物的研究、动物保护和动物学知识的宣传起到了重要作用。论文发表,生态破坏。

基因保护,即基因库保护,指利用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技术将生物的遗传基因保存下来的方法。例如,中国农科院系统的作物种质资源库和在青海省建立的国家作物种子资源库等等。

三、濒危物种的研究

九五以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系列 调研报告 陆续出版,如《植物科学》、《动物科学》、《生态学》发展战略等,发展战略对生命科学的项目申请起宏观调控作用。生命科学部在九五期间支持的重点项目中,包括“原生动物进化和多样性”、“川、滇、藏交界地区陆栖脊椎动物系统演化的研究”、“重要 植物类 群区系演化的研究”、“重要生物类群的分子系统与基因进化规律的研究”、“中国珍稀濒危鸟类的生态适应机制及保护对策”等等。上述项目与我国涉危动植物的保护有着密切的联系。论文发表,生态破坏。这些项目的实施将在多大程度上推动我国保护生物学的研究,有赖于项目组主持人及相关单位科研处的共同努力,同时也关系到下个世纪初我国生物保护事业的发展。九五期间,重大项目“中国关键地区生物多样性保育的研究”也已开始批准实施,本项目将对生物多样性、物种濒危机制与保护开展研究,其研究结果对我国濒危物种的保护、生态系统的持续维护提供理论支持。“三志”在九五期间被基金委特批为重大项目继续给予支持。

四、分析与讨论

一般来说,濒危物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物种不是从它产生那一天起就进入濒危的,而是有它自身的发展过程。另外,有的濒危物种也不一定总是处在濒危状态,也可能从濒危状态转向正常。因此,确定一个物种是否为濒危物种,除了上文提出的野外种群小,且数量不增两个必要条件外,还要对物种产生濒危的外在原因和内部条件进行全面分析,这样,才能给出客观准确的判断。我们清楚,虽说IUCN确定了红皮书和红色名录,我国也制定了重点保护动植物名录。这些名录也是需要不断修订的。论文发表,生态破坏。不仅应该关注名录内的物种,那在名录边缘的物种,也是需要认真对待的。论文发表,生态破坏。

在已经确定的濒危物种名录里面,那些物种是否得到有效保护,还有什么科学问题值得探索,是当前的紧迫问题。论文发表,生态破坏。我国保护区建设虽说已有很大发展,但不可能把所有的濒危物种都划入保护区内。论文发表,生态破坏。而且,保护区建设,保护区管理的研究是我国的薄弱环节。已经划入保护区的物种,其保护状况如何,有无值得深入研究的理论问题,跟其他发达国家的保护区理论研究有多少差距,是需要关注的。对没有划入保护区的圈养生物,既要开展其生物学、保育繁殖的研究,有条件的,还可能移栽或放归野外。对有的物种,可以使用野外保护和圈养保护相结合的办法。东北虎、朱鹤的研究可称为两个特例。

本文重点分析了濒危物种的确定准则,濒危物种保护的三种主要类型,即自养保护、圈养保护和基因保护。对自养保护的物种、保护区理论的研究、保护名录的编制、物种濒危状况和机制的研究是主要的研究领域。圈养保护的物种,有条件的可以开展保育和繁殖的研究、实验动物的研究、以及各种实验生理学和实验生态学的研究。对基因保护的物种,要开展保护方法、保护种类和保护机制的研究,要健全完善的法规,并争取跟国际接轨。中国的环境状况要靠自己的能力来改善,中国应当有能力改善环境状况,也同样有能力保护濒危物种。使物种保护和研究工作早日赶上国际水平。

保护濒危物种措施篇3

生态系统是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所构成的综合体,所有物种都是各种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每一物种都在维持着其所在的生态系统,同时又依赖着这一生态系统已延续其生存。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以及生态系统内的生境差异,生态过程的变化的多样性。

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中本来生活着丰富的多种多样的生物,但由于各种人为原因,使生物的种类资源大量减少,这也是全球面临的严重的生态破坏问题之一,

我国野生动物种类丰富,其中不少属于珍贵稀有种。但是,由于森林减少,天然植被破坏,许多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和生长环遭到破坏,再加人为严重的乱捕、乱猎和乱采、滥伐,造成动物种类大减,多种动物面临灭种危险或已经消失。野生植物破坏也相当严重,许多稀有植物处于濒危状态。

而生物之间存在着一系列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一种物种的消失可能引起生物网简单的生态系统的崩溃。

在瑞典北方,植物——麋——狼三者处于平衡状态。但狼群是北方驯鹿的捕食者,经常遭到当地牧民的捕杀,使狼的数量不断减少,到80年代初,瑞典的最后几只野狼也终于告别了这个世界。结果,失去天敌的麋一惊人的速度繁殖起来,原有的平衡状态荡然无存,它们大量啃食幼龄树苗,使林业遭受巨大损失。近年来,瑞典政府不得不推行一项猎捕计划,每年捕杀数以10万计的麋以保护森林的正常生态。

当今世界,许多地区鼠类成灾,这种具有极顽强生命力的小动物给人类带来很多令人头痛的问题。究其原因,是鼠类的天敌在减少。漫天飞洒的农药毒死的天敌蛇类,上百种的鼠药在毒死一些老鼠的同时也毒死了猫头鹰和以鼠为食是黄鼠狼,越来越多的蛇被摆上餐桌或送进药铺。整天吃着大鱼大肉的家猫多数成了宠物而不愿再去捕杀老鼠,老鼠的生存越来越宽松。于是,它们大量繁殖,当今老鼠的总数比全球人口数还要多。意大利出现一种“超级老鼠”,它们不仅吃鸡,甚至吃猫,有时连婴儿都遭毒手。看来,维护世界上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平衡,不仅关系到人类生存环境的状况,也可以给人类减少许多麻烦。

每一种生物在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中都有自己特定的地位和作用,它们生活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群落中,维持着微妙的生态平衡。如果某种生物从地球上消失了,就会产生一连串的连锁反应,甚至带来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甚至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例如,蜘蛛是一种节肢动物,种类很多,这种相貌丑陋的小动物多以捕食昆虫为生。有关资料表明,仅在英国,蜘蛛每年吃掉的昆虫(大多数是害虫)比英国全国人口的总重量还大,所以,假如蜘蛛从地球上消失了,地球上那些有害昆虫岂不泛滥成灾吗?

濒危动物是科学研究的试验材料,在动物学、进化学、生态学、遗传学、现代医学、仿生学等学科领域里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我国驯养繁殖的数万只食蟹猴和猕猴,绝大多数都被用作实验动物或用来生产抗病防病的疫苗。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动物园以及博物馆 收藏 、陈列或展出濒危动物的标本,对科研教学、宣传 教育 、执法活动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生物多样性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既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又有难以估价的环境价值、科研和精神价值。

1、提供了食物的来源

物种多样性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类生存需要通过农、林、牧、副、渔业生产获取动植物资源来满足对事物、药材和多种工业原料等基本生存的需要。人类目前仅用20余种植物生产粮食, 其它 未被人类食用的生物有许多可以食用,是今后潜在的食物来源。尤其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野生动物是蛋白质的重要来源之一,如在卢旺达和扎伊尔,野生动物占蛋白质消费的四分之一。

2、野生物种是培育新品种的不可缺少的原材料

遗传多样性是提高生物生产量和改良生物品种必不可少的条件。从生物多样性“遗传库”中的野生物种取得的材料对作物产量的提高做出了近一半的贡献,这主要是通过生物技术和农业研究开发来完成。

3、物种是许多药物的来源

在世界最常用的10种处方药中,有9种是以天然化合物为基础的,这些化合物来自植物、菌类、动物和微生物。所以这是10种中有9种是以生物多样性的产物为基础的。据报道,发达国家,每年约40%的药方中,至少有1种药物来源于生物。它们可直接用做药物或作为药物的配料。

4、物种资源能够提供大量工业原料

自然界中的动植物向人类提供毛皮、皮革、纤维、油料、香料、胶脂等各种原料,其价值十分可观。

5、物种具有科研价值

仿生学的研究表明,生物的 各种器官和功能,可以给科学技术的发明以莫大的启示。例如雷达、红外线追踪、声纳等先进技术的发明,都得利于生物机制的启迪。

6、生物多样性是保持生态平衡的必要条件

不同的生物或生物群落通过占据生态系统中不同的生态位,采取不同的能量利用方式,以及食物链网的相互关联作用,维持生态系统中基本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多样性在维持地球表层水分平衡、调节气候、保护土壤免受侵蚀和退化,以及控制土地荒漠化等方面的作用已逐渐被人类认识和利用。

7、物种资源具有美学价值

许多野生动植物具有令人陶醉的观赏价值。动物中的大熊猫、丹顶鹤、金丝猴等,植物中的金茶花、杜鹃花等,都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可以美化生活,陶冶情操,而且还是文学艺术创造的源泉,给人以美的享受,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自然之美妙以及人类与其他物种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享受是无形的,但却是真实的,是人类亲身经历的一个部分。仅世界生态旅游的年价值就达1000亿美元。园艺贸易每年也达数亿美元。

8、生态价值

生物多样性的生态价值主要表现为固定太阳能、调节水文过程、防止水土流流失、调节气候、吸收和分解污染物、贮存营养元素并促进养分循环和维持进化过程。

总之,生物多样性确实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必不可少的生命支撑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也就是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因为生物就有这么多的价值和作用,所以我们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更需要保护濒危物种。

下一页更多精彩“保护动物的 演讲稿 ”

保护濒危野生动物的措施

保护濒危野生动物的措施

保护濒危野生动物的措施,濒危动物就是快要灭绝的生物,然而现在世界上却越来越多的濒危动物,面对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危机,不少的国家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来保护这些物种,以下关于保护濒危野生动物的措施

保护濒危野生动物的措施1

1、欧盟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

欧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战略目标是:从根本上预测、防止及解决使生物多样性显著降低或丢失的原因,以逆转生物多样性降低或丢失的趋势,并使欧盟领土内外的物种和生态系统(包括农业-生态系统)处于满意的保护状态。

欧盟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规划出了一个明确的行动框架,并规定了总目标和部门目标。主要是以下4项内容:一是保护和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二是分享利用遗传资源所产生的利益;三是研究、鉴定、监测和信息交换;四是教育、培训和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

欧盟生物多样性战略行动计划制定之后,英国政府成立了英国生物多样性领导组,对英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战略性指导;随即成立了英格兰、北爱尔兰、苏格兰、威尔士4个领导小组,负责监测各行动计划的实行,并进行提高公众觉醒和教育培训等工作。

2、美国保护濒危物种的有关法规

美国进行了许多立法对濒危物种进行保护,如,濒危物种法、迁移鸟类条约法、鱼与野生动物合作法、国家野生生物庇护所管理法、北美湿地保护法等。其中,最重要的属濒危物种法。

濒危物种法禁止未有许可证对列入联邦目录的物种进行捕获。但是伴随性捕获许可证的发放,允许资产所有者在其资产内有濒危物种存在的情况下,进行其他方面合法的经济开发活动。同时提供了一种管理部门与公众和私营部门发展创造性的合作伙伴关系,来达到濒危物种的平衡和综合有序发展的办法。例如,美国的国际造纸公司为砍伐作为其造纸原料的木材,制定了一个栖息地保护计划,保护在公司东南部土地上的濒危红帽啄木鸟。计划中描述了砍伐林木对红帽啄木鸟的影响及减轻该影响的措施。措施包括建立近5300英亩、居住了25-30个该啄木鸟家族的栖息地,以增加啄木鸟的数量。

美国一项调查表明,至少有80%列入联邦目录的物种,其栖息地在私人土地上。管理部门认识到让私人土地所有者介入濒危物种保护的重要性,因而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来促进与土地所有者的合作。这些政策包括:候选物种保护协议,对许可证申请者在栖息地保护计划中保护未列入目录的物种进行鼓励。这样做的好处是:第一,可为许多物种提供早期保护,从而可避免将其列入目录;第二,由于候选物种得到保护,可减少在发放许可证后,一个原来未列入目录的物种被列入目录,从而需对栖息地保护计划进行修改的情况。

美国栖息地保护计划的数量增加很快。1992年前只批准了14个栖息地保护计划,但至2001年2月23日,管理部门已发放了343个以上的伴随性捕获许可证,其栖息地保护计划覆盖了2000万英亩以上的土地,对200个列入目录的物种和许多未列入目录的物种进行了保护。

3、澳大利亚对野生物种商业利用的一些管理办法

在澳大利亚,对野生物种的最大威胁是栖息地被清除。个体农民、牧场主或开发者为提高土地的使用价值,常常进行原生植被的清除,从而除去了野生物种的栖息地。因此,许多人认为,未来对澳大利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要找到一种机制,特别是经济刺激,使得在私人土地上的自然栖息地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及恢复。澳大利亚认为从其国内外的经验看来,在管理得当的情况下,野生物种的商业应用可以成为这种机制之一。

澳大利亚一些经验表明,给予濒危野生物种一种价值,比没有商业价值会导致对该物种的更大保护。例如,为获取原产于澳大利亚的袋貂的肉供本国食用及出口用,持续地对其进行高水平的商业捕获已有几十年。但其数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大量增加。再如,在澳大利亚BASS STRAIT 岛上的土著居民商业捕获灰鹱,以获得其肉、油及羽毛供本地应用或出口用也有几十年的历史,但灰鹱的数量仍在增加。这都是由于商业捕获对这些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的保护起了很大作用的缘故。

以上事例表明,只有在土地所有者能从栖息地上的野生生物获得收益的情况下,他们才可能对这些栖息地进行保护。因此,应把天然栖息地看成为一种经济资源,因为它有应用价值,并能与其他使用土地的方法进行竞争。把它看成是有经济价值的,才能使它受到充分的尊重与保护。

澳大利亚管理野生物种的经验表明,在技术上可持续性的采收或猎取是可以做到的。关键的问题是政府能否驾驭可能起破坏作用的经济和社会力量。其中保证资源的拥有者看到管理良好的野生生物贸易具有经济利益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对政府有关机构而言,野生生物商业利用企业家和动物保护团体的挑战是如何对商业应用进行管理,以减轻风险,并达到最大程度的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及可持续的应用。

澳大利亚现有的管理职责分工是:联邦政府主要管理进出口,并正进行对所有联邦的`有关环境的立法进行综合改革,将已有立法归于三个部分: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保护及遗产保护。各州和自治州均有立法对野生生物进行管理,在政策和实践中,均支持野生生物在生态学上可持续性的商业应用。

其它国家也有类似的实践经验:在南非,由于土地使用政策的改变,使野生物种的所有权回到土地所有者手中,使许多栖息地得到恢复与保护,许多野生物种的分布和数量大大增加,并且还带来了许多社会和文化效益。

4、西方一些国家以牺牲他国资源为代价来保护本国资源

国际上已将对野生生物资源的占有情况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随着发达国家经济基础十分雄厚,非常重视本国生物资源的保护,凭借自身雄厚的经济和科技实力,采取各种手段,大肆掠夺和控制发展中国家的生物资源,利用先进技术,加工成具有高附加值的植物药或其它产品,再申请专利保护,并将成果以专利技术和专利产品的形式高价向发展中国家兜售,获取高额利润。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对世界野生生物资源的控制,进而加速对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占有和经济垄断。发展中国家因此蒙受了巨大的经济和资源损失,许多生物资源的原产国、提供国反而成了受害国。因此,西方一些国家富裕之后,确实注意了物种的保护,但是发达国家保护自己的资源更多是以牺牲发展中国家资源为代价的这种做法,应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 CITES公约即《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的英文缩写,亦称华盛顿公约。缔约于1973年美国的华盛顿,并于1975年正式生效。《公约》的保存国政府是瑞士联邦政府。《公约》的宗旨是对其附录所列的濒危物种的商业性国际贸易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监督,防止因过度的国际贸易和开发利用而危及物种在自然界的生存,避免其灭绝。到目前为止,《公约》已有160多个缔约国。《公约》每两年举行一次缔约国大会。

公约贸易是指物种的进口、出口、再出口和从海上引进(指从不属于任何国家管辖的海域中取得的任何物种标本输入某个国家)。

中国于1981年加入CITES公约组织。 中国是世界动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资源大国,按人均资源情况,中国是资源贫乏国家。

中国为了进一步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和濒危物种拯救繁育工作。已经建立700多个自然保护区和植物园、动物驯养繁殖中心等,这些保护区的建立保护了大量野生动植物,如峨眉山国家公园保护。上世纪末,全国已建立14个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20余种濒危物种人工繁育种群、400多处珍稀植物迁地保护繁育基地和种质资源库、100多处植物园和树木园,1000多种珍稀植物得到保护繁育。

保护濒危野生动物的措施2

一、主要措施

1、加强管理,严禁滥捕盗猎。不乱杀动物、不捕捉动物、不贩卖动物。

不虐待动物保护区野生动物的猎杀须严格控制。加强【枪】支弹药及狩猎工具的管理,严令禁止偷猎、诱捕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对种群数量过多或有重要用途的野生动物,必须经过上级主管部门的批准,严格按照批准的数量捕猎。

2、不破坏他们的生长环境,营造栖息环境,解决食物短缺。在经过充分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保护区野生动物的分布、活动规律、繁育、食物链等以及鸟类的迁徙规律、繁育特点、食物特性。在食物短缺的季节,对种群数量少及珍稀濒危的野生动物提供食物。

3、野生动物的救护繁育。野生动物的救护实行个体的人工救护,对离群、受伤、感染疫病老弱的野生动物以迁地的方式进行人工救护、健康恢复、野生放生等措施,以维持和壮大野生动物尤其是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种群。

4、加大高新技术推广与应用力度,提高野生动物保护成效。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横向联系,一是国家制定了有关的技术规范,努力改善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的条件。比如,我国已经发布了国家重点保护物种驯养繁殖许可证管理办法,兽类、鸟类、两栖爬行类、野生动物、饲养场通用的技术条件等一系列相关的法规和技术的章程规范。通过这些制度和规程,对野生动物饲养的场地、卫生防疫以及饲养的技术条件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5、开展了一系列的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利用场所的清理整顿,对技术达不到要求的单位,及时整改,有的停止其经营活动。比如说对养熊取胆,通过清理整顿,我们使养熊场的个数,从九十年代的480多个,降到现在的68家,达到规划要求的就留下来,其他的都予以取缔。养熊取胆已经从以前的穿铁背心、用小铁笼等行为全部转变为现在的自体造管引流无痛操作,并对熊的活动场所进行了极大的改善。

6、全面停止了一切利用活体动物来喂养猛兽的表演行为,规范了动物园、马戏场等野生动物的展出和表演。

7、推出实行驯养繁殖活体野生动物的标识制度,努力建立驯养繁殖活体野生动物的档案,强化管理措施,保障动物得到良好的待遇。

8、制定并发布了活体野生动物运输的要求,按照国际标准和规范来推动我国野生动物运输的管理,确保野生动物的运输安全和动物的福利。

一是扩大我乡保护范围,搞好湿地生态环境建设。严禁围湖造田,并对湖区进行功能、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环境评估,在此基础 上,扩大保护区与提升原有的自然保护区级别;控制我乡开发规模,严禁由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扩张对湖区湿地的侵占 ,同时,加强周围县区湿地保护能力建设力度,搞好湿地生态环境建设,从而保护我乡的生物多样性。

二、加强我乡区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

抓好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广泛宣传《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做到人人皆知;及时发现各类破坏天鹅及鸟类资源违法犯罪活动的行为,严厉打击非法猎捕、收购、运输、经营鸟类的犯罪行为;不定期对城区乡镇经营野生动物餐馆、酒店进行突击检查,查处违法犯罪团伙,遏制我乡地区非法捕猎行为;坚持“防、打、管、建 ”四管齐下,落实各项治理措施,及时有效地保护我乡的野生动植物资源。

三、加强生物多样性的研究。

针对当前的现状,对湖区野生动植物资源种群数量、生态习性、繁殖规律等进行等动态监测,建立起我乡野生动植物信息系统和野生动植物的繁殖和保护中心,从而利用先进的繁殖技术,不断扩大我乡野生动植物的种群数量, 最终实现对我乡地区野生动植物的根本保护。

四、加强野生动物保护管理体系建设。

建设完善的管理体系,明确各个部门、地区的责任,同时,设立独立的野保站,配备专职 的工作人员,进一步强化我乡野生动物保护队伍建设;是健全监测体系。在湖区多建立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和监测点,完善微 山湖保护管理和监测网络体系建设;是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的参与度,提高当地居民不贩卖动物 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意识,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促进我乡野生动物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保护濒危野生动物的措施3

一、濒危物种的概念

什么是濒危物种?从字义理解,是指接近危险状态的那些物种。科学上说,是指种群小,野外数量不增的生物类群,这里有两层含义,其一,种群小,是指组成该物种种群总量的个体数量少,或者数量有限。但如果要问种群数量要低于多少才能认为是数量少呢?我们认为,不同的生物种类应有不同的准则。近年来有人提出最小有效种群的概念,有助于对此的理解。其二是野外数量不增。对有的长期适应进化,处于自然平衡状态的种群,其数量可能是不增的,对于有的受环境胁迫和人类干扰而处于退化状态的种群,其数量也可能是不增的;野外数量不增,可能意味着数量平衡,也可能意味着下降,如果这样的种又是上面所指的小种群,那么,就可称之为濒危物种。但真正要确定濒危物种,还要靠相关领域的专家集体完成。目前,确定一个物种是否是濒危物种的依据主要有,一是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编制的濒危物种红皮书(Red Data Book)及其相关的红色名录。二是根据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制定的濒危物种名录;三是《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名录》,该名录是国内有关专家,参考IUCN红皮书的内容,制定国内的红皮书,而后,以此为基础,根据我国有吴生物保护的法律而制定。在上述几种不同的名录中,对濒危物种又各自分为不同的等级。例如,我国出版的动物红皮书使用了灭绝、濒危、易危等级别(解众,汪松,1995;解众,陈焰,1997),不同濒危等级的制定可用于不同的场合。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物种的濒危状况处在经常的变化状况,上述濒危物种名录需要不定期更新,这要有相应的专家组织来完成,表1是我国红皮书中选定的濒危动植物种类。通过与我国现存各类生物物种相比较(钱迎倩,1994),大致反映出不同类群生物的濒危状况。

二、濒危物种的保护

物种的保护,一般有三种主要类型,即自养保护、圈养保护和基因保护。

自养保护,即保护区保护,是指自然生态系统状态下保持物种的自然生长状态,使之不受环境及人为活动的干扰。建国以来,我国的保护区事业有很大的发展。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类型主要有四大类,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区、珍贵植物及各种植被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历史遗迹保护区。从1956年开始建立我国第一处自然保护区,截至1992年9月,中国已建立保护区708处,总面积5609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5.84%(李渤生,1994);截至1996年底,中国已建立保护区7”处,总面积7185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7.19%(政府白皮书,1996)。《生物多样性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的颁布为物种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

圈养保护,即公园保护,指利用动物园、植物园以及相关的国家公园将动植物限制在特定范围内进行保护。以动物园的发展为例,1985年中国动物园协会成立以来,我国动物园发展很快,目前全国动物园和公园动物展区有170多处,其中具有一定规模的动物园有28个(李渤生,1994)。动物园的建设和发展为濒危动物设立了避难所,对动物的饲养、繁育、实验动物的研究、动物保护和动物学知识的宣传起到了重要作用。论文发表,生态破坏。

基因保护,即基因库保护,指利用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技术将生物的遗传基因保存下来的方法。例如,中国农科院系统的作物种质资源库和在青海省建立的国家作物种子资源库等等。

三、濒危物种的研究

九五以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系列调研报告陆续出版,如《植物科学》、《动物科学》、《生态学》发展战略等,发展战略对生命科学的项目申请起宏观调控作用。生命科学部在九五期间支持的重点项目中,包括“原生动物进化和多样性”、“川、滇、藏交界地区陆栖脊椎动物系统演化的研究”、“重要植物类群区系演化的研究”、“重要生物类群的分子系统与基因进化规律的研究”、“中国珍稀濒危鸟类的生态适应机制及保护对策”等等。上述项目与我国涉危动植物的保护有着密切的联系。论文发表,生态破坏。这些项目的实施将在多大程度上推动我国保护生物学的研究,有赖于项目组主持人及相关单位科研处的共同努力,同时也关系到下个世纪初我国生物保护事业的发展。九五期间,重大项目“中国关键地区生物多样性保育的研究”也已开始批准实施,本项目将对生物多样性、物种濒危机制与保护开展研究,其研究结果对我国濒危物种的保护、生态系统的持续维护提供理论支持。“三志”在九五期间被基金委特批为重大项目继续给予支持。

四、分析与讨论

一般来说,濒危物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物种不是从它产生那一天起就进入濒危的,而是有它自身的发展过程。另外,有的濒危物种也不一定总是处在濒危状态,也可能从濒危状态转向正常。因此,确定一个物种是否为濒危物种,除了上文提出的野外种群小,且数量不增两个必要条件外,还要对物种产生濒危的外在原因和内部条件进行全面分析,这样,才能给出客观准确的判断。我们清楚,虽说IUCN确定了红皮书和红色名录,我国也制定了重点保护动植物名录。这些名录也是需要不断修订的。论文发表,生态破坏。不仅应该关注名录内的物种,那在名录边缘的物种,也是需要认真对待的。论文发表,生态破坏。

在已经确定的濒危物种名录里面,那些物种是否得到有效保护,还有什么科学问题值得探索,是当前的紧迫问题。论文发表,生态破坏。我国保护区建设虽说已有很大发展,但不可能把所有的濒危物种都划入保护区内。论文发表,生态破坏。而且,保护区建设,保护区管理的研究是我国的薄弱环节。已经划入保护区的物种,其保护状况如何,有无值得深入研究的理论问题,跟其他发达国家的保护区理论研究有多少差距,是需要关注的。对没有划入保护区的圈养生物,既要开展其生物学、保育繁殖的研究,有条件的,还可能移栽或放归野外。对有的物种,可以使用野外保护和圈养保护相结合的办法。东北虎、朱鹤的研究可称为两个特例。

我国在保护动物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近几年,违法盗猎、经营野生动物的案件屡有发生,我国有关部门正加强监管打击力度,采取有力措施保护野生动物。

我国先后出台了《野生动物保护法》《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和《森林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对受保护野生动物的界定、种类及人工驯养繁殖和开发利用野生动物的条件作出了详细规定;同时,我国各地方尤其是野生动物常聚的重点省市也纷纷出台了地方法律法规,并实行打击、宣传教育多管齐下的方法,为野生动物谋求良好生存环境。

建立自然保护区、开展驯养繁殖、实施再引进工程等。

1、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濒危动物的根本性措施就是保护其栖息地,而保护栖息地的主要途径是建立自然保护区。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不仅可以保护濒危动物及其栖息地,而且还可以使其他种类的野生动植物得到很好的保护。我国已建立了数百处濒危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使相当一部分濒危动物得到切实保护,野驴、野牛、亚洲象、白唇鹿、羚牛、马鹿、金丝猴、大鸨等的数量,已有明显增加。

2、开展驯养繁殖:驯养繁殖,是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濒危动物资源的一条有效途径。发展人工繁殖种群,既可防止或延缓有关物种的灭绝,又可满足人民的生产生活需要,减少对野生种群的猎捕压力,还可为实施再引进工程提供种源,重建或壮大有关物种的野生种群。改革开放以前,动物园系统是我国驯、养繁殖濒危动物的主体,但其目的主要在于展览。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和地方建立了不少濒危动物繁育、救护中心,专门从事濒危动物的驯养繁殖和救护工作。如国家为拯救大熊猫、朱鹮、扬子鳄、东北虎等极度濒危动物,投资设立了多处繁殖研究中心;为实施野马、麋鹿再引进工程,建立了多处人工繁殖基地;为保护、发展濒危动物资源,成立了多处综合性的濒危动物驯养繁殖中心。

3、实施再引进工程:再引进工程是保护、壮大极度濒危动物野生种群的重要手段。所谓的再引进,就是在某个物种曾经分布但现已灭绝的地区,再引入该物种的活体用于建立新的种群;或者是向某物种现存的极小的野生种群补充新的活体,以充实该野生种群并促进其发展壮大,后者又称再充实。从某种角度讲,在原产地放生被没收的物种,如猎隼、缅甸陆龟、穿山甲、蟒蛇、猕猴等,也属于野生种群再充实活动。

我国有哪些濒临灭绝的动物,目前采取了哪些有效的保护措施,提出更多保护珍稀动?

1.白鱀豚,亦称:白鳍鲸、白鳍、白旗、白夹、青鳍、江马、中华江豚、扬子江豚及长江河豚等,是中国特有的淡水鲸类,仅产于长江中下游。

在20世纪80年代由于种种原因,白鱀豚种群数量锐减,2002年估计已不足50头,被誉为“水中的大熊猫”。白鱀豚自成一科,被列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也是世界上12种最濒危的动物之一。2007年8月8日,《皇家协会生物信笺》期刊内发表报告,正式公布白鱀豚功能性灭绝。

2018年11月14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简称IUCN红色名录)更新发布,白鱀豚未被宣布野外灭绝。

2.华南虎,于1981年被列入CITES公约附录Ⅰ保护名单,亦称“中国虎”,华南虎头圆,耳短,四肢粗大有力,尾较长,胸腹部杂有较多的乳白色,全身橙黄色并布满黑色横纹。

华南虎毛皮上有既短又窄的条纹,条纹的间距较孟加拉虎、西伯利亚虎的大,体侧还常出现菱形纹,在亚种老虎中体型较小。

华南虎以草食性动物野猪、鹿、狍等为食,是中国的十大濒危动物之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红色物种名录极度濒危,在野外已灭绝。

3.麋鹿:又名“四不像”,是世界珍稀动物,属于鹿科。因为它头脸像马、角像鹿、颈像骆驼、尾像驴,因此得名四不像。

截至2011年8月,江苏盐城大丰湿地麋鹿总数达1789头;2013年6月,湖北石首市天鹅洲麋鹿保护区麋鹿总数达1016头。

4.雪豹,是一种重要的大型猫科食肉动物和旗舰种,由于其常在雪线附近和雪地间活动,故名“雪豹”。雪豹具有高度发达的分配血液、节呼吸等技能。

2016年9月,新龙县环林局与猫盟CFCA共同启动了新阶段野外猫科动物调查工作。至2017年11月,调查并确认甘孜州新龙县分布有雪豹。

5.大熊猫:属于食肉目、熊科、大熊猫亚科和大熊猫属唯一的哺乳动物,头躯长1.2-1.8米,尾长10-12厘米。体重80-120千克,最重可达180千克,体色为黑白两色,它有着圆圆的脸颊,大大的黑眼圈,胖嘟嘟的身体,标志性的内八字的行走方式,也有解剖刀般锋利的爪子。

大熊猫是世界上最可爱的动物之一。截至2018年11月,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再创新高,全球圈养数量达到548只。

对一些濒临灭绝的物种,我国主要采取了以下几项保护措施:在森林建立保护区。要想保护濒临灭绝的动物,绝不是把他们圈养起来,而是要在他们所生活的地带建立一个自然保护区,在这个保护区内是拒绝无关人员入内避免对这些濒临灭绝的动物产生威胁。同时还要了解濒临灭绝的动物的习性以及他们的饮食规律。例如现在的羚羊,金丝猴或者野牛等都已经受到了很好的保护。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对濒临灭绝的动物采取人工繁殖的办法。有些濒临灭绝的动物只能在野外生存,一旦菌养起来,影响他们的生活习性,会加快灭绝的速度。但有一些品种可以圈养起来进行人工繁殖,例如我国的大熊猫养殖基地就是对大熊猫的呵护以及人工干预的养殖,使得大熊猫摆脱了濒临灭绝的动物名单。

该怎样保护濒临灭绝的动物

1、保护野生动物种群:保护濒危动物首先是保护它们的野外种群和个体,使它们能够在各自的分布区内满足生存的基本要求。

2、栖息地的保护:保护濒危动物的生存环境、取食区域、繁殖条件、求偶或迁徙通道,是恢复濒危动物种群的重点工作。

3、建立救护和繁殖种群:对很难在自然状态条件下繁衍或是种类数量已经达不到自然扩大种群的濒危动物,应特别批准救护繁殖单位采取人工繁殖措施和饲养的自然繁殖,为濒危动物扩大种群创立条件。

4、减少和消除不利因素:人口的增长,粮食产地的开垦,城市的扩大,湖泊、湿地的开发,森林的减少、河流的污染,这些人为因素和经济活动却无时不在干扰和影响着野生动物的繁衍生息,应当采取必要和有效的措施,限制、减少和延缓这些不利因素对野生动物。

5、加强管理,严惩偷猎,建立自然保护区。

扩展资料:

保护濒临灭绝的动物的重要性:

对于人类的生存发展而言,保护珍稀动物具有重大意义。首先,保护珍稀动物能够维护生态平衡。因为每个物种都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员,物种之间通过食物链的作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一旦食物链出现脱节,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就会被打破。比如,人们无节制地猎捕蛇类,就会导致蛇类资源趋于枯竭,这就导致森林、草原和农田鼠害、病虫害猖獗,给农业、林牧业造成了巨大损失,加速了草原的荒漠化。

其次,保护珍稀动物才能保证科学研究和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众所周知,濒危动物是科学研究的试验材料,在现代科学的诸多领域,例如仿生学、医学、药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动物园中的珍稀动物,以及博物馆收藏、陈列或展出的濒危动物标本,能够很好地深化广大民众对保护珍稀动物重要性的认识。

最后,保护珍稀动物才能促进经济发展,才能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满足人民的生活需求。珍稀动物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它们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往自然保护区或风景名胜区参观游览,为景区带来了不菲的收益;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东北虎、大熊猫、金丝猴等,既是世界级濒危物种,同时也备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对外赠送或赴外展出这些动物,不仅有利于提高中国知名度、开展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合作,而且还能促进各国文化交往、增进两国友谊,加强保护濒危动物的合作研究。

参考资料来源:

人民网-保护濒危物种正当时

人民网-保护珍稀动物,维护我们共同的生命圈

发表评论